用数据说话,奥密克戎各毒株重症及致死率到底有多少?

新冠疫情

最近随着政策的一些调整,再加上各地反复的疫情。大家对疫情的关注度又达到了一个相对空前的状态了。而其中,又对感染奥密克戎毒株后,在真实世界里导致的重症和死亡率尤其关注。但貌似,大部分朋友脑中的印象也只有奥密克戎导致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很低,比起原始毒株或德尔塔毒株(可能很多朋友都忘了这个曾经的一代毒王),具有明显的降低,甚至低于流感病毒,对吧?但稍微再往深里想一想,到底低到什么程度?每十万感染者中,大概会有多少个需要到医院就医,有多少人会因此死亡,好像又完全没有眉目。当然,这也不奇怪,因为实话来讲,相关的数据确实不容易找到,那么这篇文章,浩哥就用目前找到的论文数据说话,专门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但首先,咱们最好还是先来简单理一理奥密克戎的家族发展史,自从在去年11月横空出世以来,奥密克戎以“闪电战”的方式,迅速干趴了上一代毒王德尔塔,但没过多久,奥密克戎家族内部自己又开始内卷起来,相继出现了BA.1,BA.2和BA.3三种变异亚型,再后来,又进一步衍生出了BA.4,BA.5还有BA.2.12等后浪,最新的新亚型已经是BQ.1和BQ.1.1,真的是完全停不下来。



而其中,一开始以BA.2最出风头,不仅全面攻占了原本是BA.3的地盘—亚洲,也逐渐蚕食掉了BA.1的地盘,彻底称霸全球,但随后,BA.5和BA.4又突然开始发力,目前仍然牢牢占据着全球主流毒株的位置。

为什么要先说奥密克戎的家族之事呢?那是因为虽然都是奥密克戎的变异株,但不同毒株之间导致的重症率和死亡率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而且,因为这两个数据,需要进行大量样本的统计,所以就必然存在数据公布的滞后性,所以,其实我们现在最关注的BA.5毒株的数据,其实是非常少的,当然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国外放开后,很多数据缺失或采集不到的原因。

那首先,我们来看WHO在今年上旬发布的数据,但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针对的是初期的奥密克戎毒株B1.1,但不得不说,那个时候,即便是奥密克戎,造成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直接上数据,已经红框标出来了,危重症率,德尔塔是7.7%,奥密克戎B1.1是3.7%,而最终的死亡率是德尔塔28%,奥密克戎15%。这就是那个时候,为什么全球都不敢放开的原因。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奥密克戎的传播力在进一步提升,但是伴随而来的就是产生的症状越来越轻,那是不是这样的呢?这篇今年10月份发表的论文,给了我们一些佐证。这次由于统计的时间较晚,所以调研的样本,既有德尔塔毒株,也有奥密克戎B1.1,也有当时最主流的BA.2。那么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候对于BA.2来讲,危重症率已经降到0.4%了,死亡率也降到了0.3%!是不是跟前一篇的数据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但大家注意,同样的表里,即便是德尔塔毒株,这两个数据也分别只有1%和0.7%!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德尔塔的“毒性”也自然降低了?说到这,可能已经有朋友猜到原因了,没错,这主要是因为疫苗的普及,以及之前大面积感染后,所产生的免疫屏障(就是很多人都有抗体了,自然病毒就没办法像以前那样肆虐了)的原因。

那BA.4和BA.5的情况又如何呢?不好意思,确实关于这两个毒株的公开数据,我前面也提到过,确实目前我还没有找到。唯一看到的发表的论文,也是相对比较早期的,所以样本中感染BA.4和BA.5的数量很少,一共不到2000个,所以结论不太具有参考意义。现在对这两种毒株重症率和死亡率的评估,更多的还是靠观察性的结果,不过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还是倾向于它们的数据应该不会比BA.2的更严重。当然,这里面的部分原因是因为疫苗的接种率,包括加强针,还有专门针对奥密克戎的疫苗的注射率都在持续增长,同时一些被证实有效的新冠抗体药物,比如阿斯利康的evusheld和贝特洛维单抗(bebtelovimab)也在持续在市面上流通的原因。

来源: 腾讯



 1,08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