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真的变弱了吗?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新冠吗?

新冠疫情

最近一段时间,新冠相关的信息层出不穷。

「奥密克戎毒力已接近季节性流感」「奥密克戎致病力想较德尔塔明显减弱」……很多关于新冠病毒毒性的声音开始传播。

这还是我们熟悉的新冠病毒吗?为什么跟当年武汉疫情时是完全不同的画风呢?我们的对手真的变弱了吗?



对比三年前

奥密克戎实际致病确实变弱了

就先看看我们身边的数字吧:

武汉疫情期间感染 50000 余人,报告死亡近 4000 人,粗估病死率 7%。即便考虑到受制于检验条件,低估了感染者数量,病死率依然可怕。

最近的广州疫情初步通报里,16.27 万感染者里 4 例重症危重症,无人死亡。

全球新冠大流行已经第三年,病毒发生了很多变化。

从早期的原始毒株,到阿尔法、德尔塔变异株各领风骚,再到 1 年前出现并快速蔓延全球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不断在发生变异,每次变化都有致病性、传播性、免疫逃逸能力的改变。

BA.1、BA.2、BA.4、BA.5、BF.7、BQ.1……这些奥密克戎基础上的小变异推陈出新,不断成为新闻主角。各种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免疫逃逸能力上有较大差别,但致病性较为接近,均低于疫情最初的原始毒株。

一项来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队列研究发现,德尔塔的病死率为 0.7%,B.1.1.529 为 0.4%,BA.2 则为 0.3%。与德尔塔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导致的就诊风险降低 44%,住院和死亡风险分别降低 59% 和 69%。

在「长期新冠」问题上,奥密克戎跟之前也有明显不同。

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的感染者中有 4.5% 的人报告了新冠病毒长期症状,而德尔塔变异株流行期的感染者中报告新冠病毒长期症状的比例是 10.8%。



奥密克戎致病性变低的关键,是病毒侵犯肺部的能力变弱了。

早期新冠患者常见呼吸急促、嗅觉丧失、高热等表现,常常出现肺炎、肺水肿,诱发严重免疫反应,最终导致死亡。原始毒株感染,大概一半患者出现了肺部问题。

到了奥密克戎时代,病毒很少进入肺部,集中在上呼吸道。相关症状也就让位给了咽痛、咳嗽、流鼻涕,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越来越高。因为肺炎导致的重症危重症,以及死亡案例明显减少。

下图是全球新冠死亡人数的统计。2022 年奥密克戎流行以来,除了最早期因为广泛感染出现一个死亡高峰,后续的死亡病例比 2020、2021 年明显减少。

图片来源:worldometer奥密克戎变弱了,但并不意味着已经弱到可以轻视它。

缺少免疫保护的人

奥密克戎可能比流感危险

单独看奥密克戎致病似乎是大大降低了,但如果你放松警惕,那就大错特错了。奥密克戎还有强大的一面。

我们今天可以查阅到各种变低的病死率数字,但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病毒特性改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几年人类通过疫苗接种和被动的反复感染,自己的防护也变强了。

如果奥密克戎出现在完全没有疫苗和被动感染防护的人身上,依然可能带来死亡病例。

年初中国香港的奥密克戎疫情时,有很多人未完成疫苗接种,尤其是 70 岁以上老年人。结果并不乐观:

未接种疫苗者,最终感染病死率高达 2.27%

仅接种一针的人群,病死率 1.01%

接种满三针人群最终病死率为 0.07%



有没有接种疫苗,奥密克戎完全是两副脸孔。没有疫苗保护的病死率,远超之前所有的季节性流感。

图片来源:香港 2019 冠状病毒病死亡个案初步数据分析香港特殊人群病死率很高有医疗资源等多因素影响,仅供参考,不会完全复制

老人原本就属于危重症的高风险人群,当前中国内地 80 岁以上老人中,依然有 34% 未接种或者仅接种一针新冠疫苗,如果是按照 2.27% 病死率计算,甚至按照 1% 来计算,都将会是很严重的后果。

不恐慌,也别轻视

尽可能做好准备

如果一个疾病有着强大的传染能力,能影响更多人,那即便是病死率不高,最终死亡人数也是不乐观的。

奥密克戎恰恰就有强大的传播能力。其中BA.4/5 的免疫逃逸能力最强,高达原始株的 19.2 倍。

今天,我们既能看到奥密克戎正朝着更像流感的方向发展,又困扰于奥密克戎的高传播性和对无保护群体的伤害。

权威杂志《柳叶刀》对奥密克戎的评价是:Milder but not mild(减弱了,但并不温和)。

对比三年前,新冠病毒的致病性下降了,但传播性大大提升。对于没有免疫的人来说它仍然危险,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对手,不能盲目乐观。

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来自,对未来是否会有更强毒性变异出现的担忧。

密集的城市人口、还不能令人满意的疫苗接种率、几乎没有既往感染的「经验」、秋冬季节呼吸道其他疾病的高发、突然变化的防御措施……种种背景之下,可以预想到这个冬天不会太平稳度过。

接种疫苗、勤洗手、戴口罩、尽量保持社交距离……

了解对手能帮我们减少未知的焦虑和恐慌,但仍需要针对奥密克戎的特点,尽可能做好准备,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 Antonelli M, Pujol J C, Spector T D, et al. Risk of long COVID associated with delta versus omicron variants of SARS-CoV-2[J]. The Lancet, 2022, 399(10343): 2263-2264.

[2] 吴俣, 刘珏, 刘民, 等.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 变异株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01): 14.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everity of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Omicron variant as compared with Delta variant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r confirmed SARS-CoV-2 infection[J]. 2022.

策划制作

策划:Feidi、Eric    |    监制:王辘

封面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 丁香医生



 1,16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