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在写有“奥密克戎SARS-COV-2”背景前,放置着标识为“COVID-19冠状病毒”的疫苗瓶和注射器。
新冠疫情进入第三年,世界许多地方已解除防疫限制,社会生活几近如常。世界卫生组织也曾表示,新冠大流行的结束“近在眼前”。不过中国在突然全面松绑严格清零封控后带来的疫情大爆发,引发外界担忧与警觉。中国的疫情对全球疫情发展有什么影响?2023年,世界是否将迎来后疫情时代?
中国疫情大爆发是否可能产生新变种?
在中国12月初突然全面松绑严格的清零政策后,全国各地染疫人数激增。中国官方表示,多地已经渡过疫情高峰。但是即将到来的春节以及随之而来的出行高峰,可能又会导致新一波的疫情。
专家说,病毒大面积快速传播,有可能会发生变异和产生新的变种。
目前,中国与世卫组织和病毒数据库GISAID共享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流行的毒株仍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奥密克容的次变种,没有发现新的变种。
但是这些数据并不充分。世卫组织敦促中国分享更多数据,包括更多的基因测序数据以及住院、重症和死亡人数。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还对来自中国的旅客采取更严格的入境防疫规定,要求出示新冠检测阴性结果,或进行落地核酸检测。
并不是所有的变异株都会造成新的威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流行病学教授戴维·陶迪(David W. Dowdy)对美国之音说:“我们只需要担心那些真正导致传染率和重症率增加的变异株。但遗憾的是,对于是否有任何可能正在形成的变异株与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增加有关联,来自中国内部的数据不是很充分。”
不过俄勒冈州立大学全球卫生中心主任纪骏辉教授认为,中国疫情大爆发而导致更可怕变异毒株出现的可能性很小。
他说,从生物演化路径来看,病毒的各种变种和次变种之间彼此存在竞争,最终是传播力更高、但致死率更低的会存活下来。他表示,就过去一年的观察来看,到目前为止,奥密克戎产生的每个次变种都是传染性更高,但致死率或重症率并没有更严重。
“我们也不能百分之百排除说,它不会产生更高的致死率或重症率,这个可能性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我认为,可能性非常小。”纪骏辉对美国之音说。
2023年,全球能否走出疫情?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去年9月曾表示,新冠大流行的结束“近在眼前”。他在12月还说,有望在2023年某个时间宣布新冠病毒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病毒构成PHEIC,并于当年3月宣布新冠为大流行病。
本月底,世卫组织突发事件委员会的专家将再次举行三个月一次的会议,就PHEIC提出建议。
世卫组织发言人、流行病学专家玛格丽特·哈里斯(Margret Harris)医生对美国之音表示,专家组考察的一些指标包括病毒是否在全球造成大量传播,是否对生命构成巨大威胁,是否对卫生系统造成压力以至于卫生系统无法处理其他必须处理的医务。
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2019年12月底在中国武汉发现的这一冠状病毒,已累计造成全球超过6.6亿人感染,近670万人死亡。过去七天来,新增新冠感染人数300多万人,新增死亡超过1.1万人。但是谭德塞表示,由于中国数据的不透明,这些数字是被低估的。
在中国疫情蔓延之际,一种新的奥密克戎次变种正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个被命名为XBB.1.5的次变种传播力更高,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尽管尚未有数据显示它会引起更高的致死率。
拜登政府已将新冠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延长至4月,尽管拜登总统去年9月曾表示新冠疫情已经结束。
不过多位公共卫生专家对全球在2023年走出疫情仍旧持乐观态度。
乔治城大学法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法暨人权协调中心主任劳伦斯·高斯廷(Lawrence Gostin)对美国之音说:“新冠仍将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我们仍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看到(因新冠导致的)住院和死亡,但我确实认为,有理由认为,我们将在2024新年前看到大流行结束。”
他预计,最早在今年夏天,可能可以看到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病毒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纪骏辉教授认为,有效的治疗药物、有效的疫苗和奥密克戎的出现是协助走出疫情的三个重要因素。
他认为,美洲、欧洲和亚洲很多地区现在已处在一个走向后疫情时代的过渡期,而新增感染还处在高峰的都是过去疫情管控比较严格的地方。他说,目前的一些研究显示,在面对奥密克戎的时候,防疫措施比较放松的国家会在两到三个月很短的时间达到感染高峰,之后就迅速下降,而维持某些程度疫情管控措施的国家,感染高峰反而会维持较长时间。
他说:“面对奥密克戎,你能够让疫情下降就是靠群体免疫。群体免疫有两个方法达成,一个是靠有效的疫苗,一个是让足够的人感染,我们目前所谓有效的疫苗,它的效果在防止重症跟死亡,不是防止感染,所以要让疫情下降,只有让健康的人,年轻的人,安全地感染。”
纪骏辉认为,面对奥密克戎,感染人数增加并非是负面的新闻,因为感染增加可以提高人口的群体免疫,关键是要有充足的医疗能量和抗病毒药物,以及通过疫苗的施打,降低重症和死亡。
他说:“这个病毒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会消失的,它会继续存在。所以我们要学习,不是和平、而是安全地跟它共存,就是也许会感染,但是不会导致重症和死亡,就像流感一样。我们在心态上,还有在政策上朝这个方向走,我们就是会一步一步走向后疫情时代。所以从这个观点来看,我是非常乐观,在今年结束之前,全球大部分地区跟国家会走向后疫情。”
还要打更多加强针吗?
纪骏辉说,与病毒安全共存的一个重要工具是疫苗,但是现有疫苗的保护效期不是很长,未来两三年可能每年都会需要施打两次疫苗,在未来有也许能像流感疫苗一样,一年一打。
乔治城大学的高斯廷教授也认为,未来可能每四到六个月就需要打一次加强针,尤其是老年人,不过对于完成全程接种的健康的年轻人,或者感染过新冠的人,可能可以推迟加强接种。
他认为,更好的方案是研发能够降低感染新冠的疫苗。“如果你问我各国政府在2023年的优先事项之一应是什么,那就是投入到下一代疫苗的研发,让这个疫苗可以更好地防止感染,效力更加持久,”他说。
2023年,面对疫情还有哪些挑战?
但是公共卫生专家警告说,即使新冠病毒不再是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
世卫组织发言人哈里斯说:“这个病毒总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比如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认为冠状病毒变异速度不会很快,我们现在知道它们会很快变异,其中的一个变异株就有540个子变种。”
她说,病毒监测和测序,以及信息的即时共享,依然非常重要,但是经过疫情三年,很多政府和民众对疫情已显疲态。
纪骏辉认为,进入后疫情时代,专家们可能还要面对很多疫情所带来的连带损害,比如很多资源都投入到管控新冠疫情而导致癌症等其他疾病的监测不足,心理健康问题的激增,更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等等。
“这些都是很严重的因为疫情管控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去尽快修正,”他说。
来源: VOA
1,19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