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客 | 赵晏彪:热血犹沸,哲思犹深——读李发模诗集《诗国酒鼎》

文艺天地

 

赵晏彪在《中国艺术报》上发表了热血犹沸,哲思犹深——读李发模诗集《诗国酒鼎》

 

李发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以一部《呼声》闻名诗坛的诗人。认识李发模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我任一家刊物主编,在全国名家的稿件中,李发模的诗作朴实中闪耀着哲思与智慧的光芒。

 

环视周围的诗人,坚持十年八年则不易,年逾七旬尚能创作者鲜克有终,即使写上几篇几首,亦是少了些诗人精壮之时的热情奔放、中年时期的慷慨激昂,则多了些老成厚重,甚至惜诗如金,抑或创作枯竭。然,风骨犹存,激情犹在,热血犹沸,哲思犹深者,当属李发模。

 

用“文如其人”判断作家的“文”与“行”之间的关系,多数情况下能得出较准确的结果。读过发模老的诗集《诗国酒鼎》后,凝神而思,眼前便出现了居于诗坛高地且令人仰视的诗人形象。这与一些以“流量”著称的诗人有着天壤之别。之所以头脑里对发模老有这样的形象定位,是因为他思想的内核形成了作品坚实的骨架,语言尽显传统诗词的韵律美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的张力。李发模的诗歌形象与我心目中真正的诗人形象相吻合,一首首精美的诗作便能频频产生心理共鸣。

 

诗人必须有鲜明的爱憎,尤其要对祖国和人民抱有刻骨铭心的爱。李发模长期生活在贵州省遵义市,这座红色的历史名城使他的爱国之心具有与他人不同的含义。遵义是茅台镇的所在地,红军长征经过这里时曾经用白酒疗伤、饮酒鼓气,这些在李发模的笔下,成为茅台镇与红军的传奇,他于《在酱香源头》这首诗中写道:“液体的太阳,1935升起/1949的共和国,在天安门城楼/宣告站起来的神州,回响/‘四渡赤水’的浪涌……/长征,借助酒力/在遵义转运”。

 

《老战士》这首诗,赞颂的也是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全诗只有九行,但是读来却是非常震撼心灵。其中写道,“他的额头是五线谱/音箱是胸脯/他的笑,是音乐俱乐部,旋律/延续人生之路/他的话是锣,跺脚”。我们可以从诗中看到,革命战士将永远挺立战斗着的雄姿,尽管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无坚不摧的精神也会感召后来者,向着未来的胜利奋进。

 

李发模生于1949年,已届古稀,但仍时刻关注时事,本书中有两首诗不仅是引人深思之作,也超越了创作时的时空局限,体现出诗人作为思想者的预见性。《今夜》中:“那个移植自由的国度/伸手搅我龙的海域/生烂疮的隐形/魔手,挥动/跃武之实力/纠结几尾虾兵,是怎样/贼喊捉贼,输出谎言”;《某强国》中:“掘别国为坟墓,踏上/霸权的王座/还立‘自由’为碑/逼弱小下跪”。这两首诗分别创作于2016年7月和12月,揭露和批判的帝国主义精神实质,在今天读来是如此令人警醒,让我们不要幻想恶之心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民族自立与自强永远要成为中华民族不动摇、不更改的坚定信念。

 

诗言志,是从屈原开始就倡导的诗歌使命。好诗,既要言国家之志,也要言诗人的自我之志。李发模这部诗集中,有许多作品解读内心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试图为人类与环境、与自然的和解找到答案。《在先人墓前》这首诗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哦先人,在你们墓前/我心存感激/修补地球的你们,已早知/人与自然,应和睦相处/在今天,该如何修补/掠夺的创伤,人际的裂痕/还活着,我们就该留给后人/这时空的美丽”。这首诗真正意义在于,人与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相处,与日月、星辰、土地、山川,包括飞鸟和走兽和谐共处,人的生,才是最美好的生;人的死,才是死得其所。这是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也是诗人和所有思想者的精神追求。

 

在评论界,常用“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来形容作品的空洞和乏味,与之相反,李发模的诗总是能给人带来思考,有时还会是扎心且无法排解的痛。《不是故事》这首诗,只有十行,六十二个字。但是,读后心里的痛楚却久久无法排解。全文是:“一头临产的老牛,面对屠刀/跪下/流泪/屠夫突发善心,让老牛/往后排/老牛产仔之后,默默走向/一刀见血/铁铸的牛刀,此后/屠夫怎么磨它都不锋利/老是卷刃”。这首诗语言非常直白,没有李发模诗歌作品常见的华美色彩。也许对生与死这样的大命题的处理,华美反会失色,修饰反会无光。简单直白的语言直击诗歌的核心:生存与杀戮是什么关系?一头牛的生命会在现实中体现出怎样的力量?而生命延续的代价又应用怎样的标准去衡量?也许这些问题困扰了人类千年万年而不得其解,但是,不等于人类在未来也不会找到答案,作为善于思索的当代人,不应忽视这些问题对精神的束缚,人类也只有从自身困境走出来,才能越来越有希望。痛而所思,是诗歌创作最应倡导的高度。

 

诗是什么?每一位热爱诗歌创作的人,都力图为这个问题找到答案,李发模用题为《吃吧》这首诗解答了这个问题:“装天空在碗里,把大海/斟进杯子/举岁月为筷,日月当盘子/地作凳子/铺世上的笑容作桌子/让想象吃吧/哦!诗意”。诗是诗人生活的全部,诗意时时刻刻与诗人的心灵相伴,只要用心去捕捉,用语言去幻化,诗情画意就会被文字定格,成为内容广博、融思想与情态为一体的佳作。这样去解读“诗,是什么”,也许只是李发模为自己给出的答案,因为对他来说,诗,就是生活本身,活着的意义。然而,大多数现代人处于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即便是对于许多诗人来说,诗并不是生活本身,这使他们不能认同这首诗的指向,但是,我仍对这首诗所暗示的纯粹感,心生敬佩之意。

 

李发模的许多诗作,不能从字面上作简单的解读,只有对时空、情境、语意的认真思考后,才能测译出一部分内涵,正如“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诗多解”更能体现作品的绝妙之处。所以,对于李发模的这部诗集,此文不可能简以概之,希望读者能有更深层次、更为精辟的解读。

广告 | Advertisement

在澳纽网做广告 | Advertise with us

推荐阅读

 

李发模诗歌十二首

 

 

01 天人造型

 

把天翻过来,日;再翻过去,月
像太极两鱼,合而为“明”
昼夜一双筷子

谁在吃呢?朝朝暮暮的鲜味
鱼加羊是“鲜”,鱼在时日浪中
草在羊的口里……读“善”
善用晨昏的榫卯,象征什么
意思是天地两排牙齿,在嚼动
故知遇新知

天似人
人也是天啊

 

02 人与永恒

 

生死相隔,都在时空中
共万物签名

人间这块区域,生死的区别
撇捺两笔是“人”,世事的笔墨
还在写什么呢

还活着,肉眼看见的人与人
转眼一块块墓碑,叙说消逝
水常流,永恒还是山青

 

03 思念

 

思念也三节草,生命的水土
青青草色为“情”,言之为“请”
相爱一直在仿古,是故乡

如是,人世的大草原上
思念成片,放牧牛羊和马
是我,也是我们

 

04 很久以后

 

每个昼夜的白纸黑字,每年的寒暑
翻动每个人心上的证据和冷暖的刻度
时日一杆秤,也是一本书

现在秤已少用,书也少读
公证与诚信老弱病残,手机小屏面上
人与人、心与心,都磨得像沙子一样
知行在手指之下,世界是圆是平
是另一悟性……各说见证

很久以后,自然自在与智人
自然更年,自在失忆,人是怎样的人
那时的日子,还有斤两和“子曰”吗

 

05 写作

 

文字是要命的。夜是一块小黑板,要写白云的粉笔字;白天是一张宣纸,要写夜晚的毛笔字。

昼夜的夹缝,有一晨昏地带,字如虫子在爬,那是作家。

 

06 小时候

 

以宁静洗手,指尖蝉鸣。

远村升起炊烟,造型鸡犬相闻。放牛娃儿吆喝伙伴,人过小桥牛蹄踩水过河,一条坑坑洼洼的野径引人上山下地,那时那人们,风雨也是集体的。

公信天地,私用食色。抽空习诗日子的意味,父母催促忙农活,说诗文不能当饭吃。

那是读书习诗,笔划多是老人的喝斥。

 

07 外公

 

小时候,外公的被窝,暖暖的。
夜半要屙粑粑,怕鬼,寒风冷嗖嗖。外公手执桐油灯,亮光也像他一样清瘦,真怕被风吹熄。
妈妈说过,外婆已过逝多年了。

 

08 阳春时节

 

春天的阳光,似老外婆给小外孙送棉袄来了!是奶奶的比喻。
心情喜欢花开,不怕减衣多流汗。发新芽的老树,苍老也善颜。
饥寒逼瘦的温暖和一脸菜色,匹配各异农活,样样都是为了生计。羡慕鸟啼多闲适,花红草绿多安逸,昼忙夜累还梦写诗句。破床上失眠,还有瓦缝掉下的毛毛虫寻衅,痒痛难忍。
找回那时从困苦中逃出的想象,鸡叫三遍,星月消失,梦却香了。
忽觉篾片打在屁股上,季节在篱笆外,晨曦还忽明忽暗,快快磨刀,钎担或背篓正等着肩头。

 

09 回忆那时

 

片刻在永恒的包抄里,沧桑也只是时空的勒痕。
时代在推演中。
愿望与梦想的体积,泰山与鸿毛的轻重,逻辑与逆袭的时断时续,在那时,如遇拦路之蛇和草鞋虫,畏惧亦须小心翼翼。
回忆的疼痛,带刺的可是与但是,允许与也许伤痕的道歉……
血流光泽……
发飘白雪……

 

010 返乡

 

走向到达,一抹月光与梦耳语。
于时光里伸个懒腰,菊黄含苞待放。
重提旧事,胸有往事盘旋。
记得鸟啼打开山的寂静,露滴夜的成果,让阳光抚摸,嫩了花红草绿。风中消逝来不及说出的慨叹,像鸳鸯与寒鸦……说不好与不好说,面对邻里,只说生命还有用,爱惜身体。

 

011 景遇

 

在一棵树上找花朵,得果实
在一条河上找鱼儿,得柳绿
山里的户口本上,人与自然相互选择来去,新楼挂牌,在老屋基

夜深人静,树梢上的月儿
过河湾
早起上坡,桃李满山敬花
似说欢迎欢迎
人已老了,还是家的礼遇

很美
谢谢

 

012 那群石头

 

坡上的那群石头,像一群老者
还等谁呢
前辈们已过去,新来的晚辈少了
我站其中,想是其中一石,没资格
余日在加速

风中一片落叶在入泥
静静的

 

 

作者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赵晏彪,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对话诺贝尔文学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影协影视合作促进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剧本部主任、《民族文学》原副主编。《中作鼎坚》网、“中外作家交流营”、“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本遴选活动”、“中国文学对话诺贝尔文学论坛”、“金鸡百花电影节民族电影展少数民族剧本征集”的创始人。出版著作十二部(中篇小说集《北京往事》、散文集《真水亦香》被译成英、韩、阿、白俄罗斯等多种语言出版。)散文《父亲的毒酒》、小小说《孝顺》等被各省市选入高初中语文课本。

 

人物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李发模,男,1948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贵州省绥阳县人。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相继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大学作家班。曾任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遵义市文联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著名诗人。已出版诗集、散文集共60余部作品,译为多国文字,获省级以上奖20余次。长诗《呼声》获中国首届诗歌奖,被前苏联作家叶甫图申科誉为"中国新诗的里程碑”。是当前中国最有诗人气质和诗歌才情的作家之一。

 

 

新西兰 澳纽网出品

编辑:小图

广告 | Advertisement

在澳纽网做广告 | Advertise with us

 2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