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春评招小波诗坛人物诗》(7)

文艺天地

《徐庆春评招小波诗坛人物诗》(7)

 

作者简介

徐庆春,50后,居深圳。退休后写点分行文字。出身农民,不喜欢养花,喜欢栽刺。喜欢每天有一点点小刺痛地活着。

诗观:好诗,不是写出来的,它原来就在那里。

 

徐庆春评诗

《徐庆春评招小波诗坛人物诗》(7)

 

一束可以拐弯的光
一一读王立世诗有感
文/招小波(中国香港)

 

经过多次折射
他終于把自己的光
从夾缝里射了出去

他是体制內诗人
他的诗灵
总想借一线天
走出围城

他的诗获得读者垂青
是因为当很多诗往里挤时
它想着逃离

我想起爱因斯坦
我想对诗人说
光固然可折射变向
但只要有强大的引力
它也可以拐弯

徐庆春点评

 

“一束可以拐弯的光”。将一个诗人比成是可以拐弯的光,作者冒着很大的风险。稍有疏忽,便成败笔。

“经过多次折射/他終于把自己的光/从夾缝里射了出去”。诗人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二小节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他是体制內诗人/他的诗灵/总想借一线天/走出围城”。当下诗坛的现状是,“当很多诗往里挤时/它想着逃离”。面对如此情况,没有一定的弯曲度,是无法摆脱体制束缚的。精细的布局谋篇,令诗人及诗歌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了!

“我想起爱因斯坦/我想对诗人说/光固然可折射变向/但只要有强大的引力/它也可以拐弯”。最后一节,作者借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光折射变向的理论来证实,只要有强大的引力,光也可以拐弯的。这既是扣题的一笔,也是升华的一笔,绝妙!

用诗歌写诗人,难度是极高的。招老师用诗歌写了几百位诗人,犹如水浒里的一百单八将,各个特色鲜明,无一雷同,甚或连相似都没有,技巧了得,大大的赞!

 

 

左手写春,右手写秋的林旭埜
文/招小波(中国香港)

 

左手写春
右手写秋的林旭埜
在《墨的自白》中说
即便把我的魂
制作成彻头彻尾的黑
我就以黑为武器
在纸上,还原黑白

他是与我呼吸相同的人
气质相同的人
我们一见如故
在我的诗中看到他的影子
在他的诗中听到我的心跳
如果在战场遇见
我会把我的剑赠给他

徐庆春点评:

 

作者从林旭埜的诗歌《墨的自白》入手,写诗人林旭埜,可谓一矢中的。

林旭埜“在《墨的自白》中说/即便把我的魂/制作成彻头彻尾的黑 /我就以黑为武器/在纸上,还原黑白”。至此,还用再介绍诗人,再叙述诗人的诗观吗?多着一字都是多余!

“他是与我呼吸相同的人/气质相同的人/我们一见如故/在我的诗中看到他的影子/在他的诗中听到我的心跳”。这样的写法非常巧妙!作者在诗人与自己之间放了一面镜子,两个人互相映照,互为自己。

“如果在战场遇见/我会把我的剑赠给他”,诗的最后一句,落在这样一个场景中,见人,见情,见心,见魂!

 

 

澳门诗人席地
文/招小波(中国香港)

 

刘伶在《酒德颂》曰
“行无辙迹,居无室庐
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我好向往有一天
幕天席地喝酒吟诗

在南沙遇见席地
他是澳门青年诗人
他的诗像南海的潮汐
拍打着路环島的黑沙滩

我们倚着他的名字坐下
权当席地而坐
席间还有世宾和秀实
我们喝酒至月明星稀
谈论天下诗歌
细数天下诗人

他用舌尖搅动了诗江湖
湖水越涨越高
直到把房间淹没

徐庆春点评

 

作者开篇就说,他好向往有一天,像刘伶一样,幕天席地,喝酒吟诗。作者借刘伶诗中的“席地、喝酒、吟诗”这三个简单明了的词,为后面介绍诗人席地做好了铺垫。

“在南沙遇见席地/他是澳门青年诗人/他的诗像南海的潮汐/拍打着路环島的黑沙滩”。作者是在南沙遇见诗人席地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自然会看见南海的潮汐,看见南海的潮汐,作者自然就想到了席地如大海潮汐般的诗歌。此刻,诗人的诗歌,不仅拍打着路环島的黑沙滩,也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可见,席地是个激情澎湃的诗人,他的诗歌如潮汐般涌动在中国诗坛,也拍打着读者的心扉!

“我们倚着他的名字坐下/权当席地而坐”。有趣是好诗歌的一个特征,诗人的名字叫席地,作者与几位诗友便倚着诗人的名字而坐,在月光下饮酒,谈诗,直至天明。何等有趣的场景,何等惬意的时光啊!好不令人羡慕!

“他用舌尖搅动了诗江湖/湖水越涨越高/直到把房间淹没”。末段作者肯定了诗人席地在当今中国诗坛的地位,及诗歌在读者中的巨大影响力!用小诗写大诗人,作者功夫了得!

真想有一天,我也能与作者、诗人席地而坐……

广告 | Advertisement

在澳纽网做广告 | Advertise with us

 

她是孩子们梦中的蓝月亮
——致陈如琴
文/招小波(中国香港)

 

自带仙风的陈如琴
每天生活在童话之中
她是一位香港幼儿园教师

万圣节到了
她写了一首诗《蓝月亮》
孩子們穿上奇装异服
戴上面具
挨家挨戶去要糖果
连月亮也不甘寂寞
扮演了一回爱莎公主

其实她就是一轮
孩子们梦中的蓝月亮
她又是每天领着孩子
走进童话世界的爱莎公主

她倘徉在童话里的诗歌
也是蓝色的
是她用魔棒写出来的

徐庆春点评

 

作者把女诗人陈如琴比作“孩子们梦中的蓝月亮”,原因有两个,一、“她是一位香港幼儿园教师”;二、万圣节到了,她写了一首《蓝月亮》的诗。

接下来,作者直接介绍陈如琴诗歌的奇妙,“孩子們穿上奇装异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去要糖果/连月亮也不甘寂寞/扮演了一回爱莎公主。”

第三小节,作者笔锋一转,“其实她就是一轮/孩子们梦中的蓝月亮/她又是每天领着孩子/走进童话世界的爱莎公主”。短短几句,就将女诗人陈如琴和她的诗,以及她的童心,童话般美妙的诗歌意境,紧密地连接起来了!

作者仅用一首小诗,就把一个有童心的女诗人,在童话般的诗歌世界里徜徉的情境,描绘得如梦如幻,足见其深厚的功力!

 

 

沂蒙诗人王建华
文/招小波(中国香港)

 

王建华是沂蒙山的儿子
他曾用瘦削的双肩
扛着故乡的大山
“误入”了诗坛

“与崮乡一样瘦瘠
不瘦的是山泉般的眼睛
与小城一样矮小
不矮的是山崮般的心志”

曾几何时他成了获奖诗人
还让一份《诗博刊》
化作新潮的名片
让世界的风吹进了沂蒙山

在无根的草木
纷纷枯死的当今
我多么喜欢这位
把诗歌的根须
扎进大山的诗人

徐庆春点评

 

这首写诗人王建华的诗,作者抓住诗人削瘦、弱小的特点,运用对比法、反衬法,写得相当成功!

像“他曾用瘦削的双肩/扛着故乡的大山”。这里,瘦削的诗人与故乡雄伟的大山,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诗人用瘦弱的双肩扛着大山,又形成了诗人身体之弱与意志之强的反衬,这种通过强、弱,大、小对比而产生的冲击力,足以震撼到每个读者。

“与崮乡一样瘦瘠/不瘦的是山泉般的眼睛/与小城一样矮小/不矮的是山崮般的心志”。这节,作者巧妙引用诗人的诗句,与上一节形成了很好的关照和呼应,使诗人王建华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在无根的草木/纷纷枯死的当今/我多么喜欢这位/把诗歌的根须/扎进大山的诗人”。尾段,作者又用“无根草”与“有根草”对比,说明在当下中国诗坛,很多诗人像无根之草,毫无持久生命力可言,而诗人王建华则将自己的诗歌之心,深深扎入故乡一一沂蒙山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创办的《诗博刊》,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为作者赞!为诗人赞!

 

 

招小波简介

招小波, 香港先锋诗歌协会会长,《中国流派》诗刊社创刊社长,“诗坛人物诗”系列撰写人。近年用诗歌为中国当代600余位诗人立传, 出版了《小雅》《七弦》《诗列传》《提灯》《星图》五种诗写诗人诗集及总集《当代诗人诗列传》。至今共著有诗集十六部。

 

 

 

 

新西兰 澳纽网出品

编辑:小图

广告 | Advertisement

在澳纽网做广告 | Advertise with us

 55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