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件事最糟糕的时间,就是“立刻”

编辑精选 读者文摘

如何正确的“开始”一件事

01 无法开始

最近在筹备“钢大的财富新思维圈子”时,听了很多读者的意见,其中有一个很经典的问题,很多人问我,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认真地读完一本书,或者,自己一直想学经济学,但都不知道从何开始,值不值得花这个时间。

本期就暂时不讲经济金融理财投资的内容了,回到“人神共奋”这个公众号以前最经常分析的个人成长这个主题。

广告 | Advertisement

在澳纽网做广告 | Advertise with us

现代人的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你卖给公司和客户的时间,具体干什么,基本上做不了主;另一部分是你可以自主决定干什么的时间。虽然你的大部分收入和成就感来源于前者,但后者才决定前面那些时间的价值,因为其中包括了一部分时间管理上称之为“重要而不紧急的事”。

这些时间永远并不会真的被浪费,你要么用来游戏刷短视频,要么用来散步发呆,要么用来看一本书、炒股或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所以,所谓“没时间”只是你无法停下手里正在做的事,去做你一直想做的事——简单说,就是“无法开始”。

小时候总喜欢在作文里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开始一件事”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公司经营行为中的立项。

立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公司资源有限,无法同时开展很多项目,同样,你无法成功地“开始做一件事”,正是因为你失败地“开始了很多事”。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地“开始做一件事”呢?

02 谨慎“开始”

现代商品的一个重要设计原则就是,让人不假思索地开始使用,用了之后就停不下来。在这个商品过剩的时代,如果给消费者一个冷静理性的思考期,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会犹豫、放弃,所以直播卖货的退货率是正常货架电商的2~5倍。

为了对付你的理性,就要尽可能让你“立刻开始”,比如短视频,会让你感觉只是用了几分钟的垃圾时间,感觉自己随时可以结束,实际上,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再比如课程,伪装成“只需要十个小时,就能XXX”和”还有最后10个名额“。

现在社会最大的诱惑就是让你下意识地开始一件又一件看似简单的任务,以至于真正有意义的事,你一直无法开始。

广告 | Advertisement

在澳纽网做广告 | Advertise with us

对于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你所花的时间总是按下面的三个比例进行分配:

1、“决定做某事”与“做某事”所花的时间的比例

2、“做低价值的事”与“做高价值的事”所花的时间的比例

3、“做到一半放弃”与“做完”所花的时间的比例

第一个比例就是一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功”,决定了后两个比例的质量,做一件事的成本收益在你选择的那一瞬间,就决定了一半,接下来无论你的判断是对是错,都会花上一段时间的“沉没成本”。

套用巴菲特的比喻,你应该把“开始一件事”想像成向阿拉丁神灯许愿,只有三次机会,你就会谨慎地对待每一次的开始,把一部分时间用于思考“是否应该开始”。

当然,“决定做某事”并不需要专门腾出大块的时间,主要是信息收集、冷静期和反复比较,占用的都是碎片时间。可以平时有需求的时候,多方面收集足够多的信息,但不要急于判断,留出时间思考,但时间也不要太长以至于失去动力。

而判断的依据就是后面的两个比例,可以总结成一个公式:

任务的价值量 = 重要程度*完成的概率/完成时间

不过,在做此分析之前,我们还要定义什么叫“一件事”。

03 SMART目标体系

评估A/B两件事的价值,不能鸡同鸭讲,不能把苹果和桌子进行比较,首先要把平时经常面对的事分成三类:

1、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的、没有难度的日常事务,比如一日三餐、日常事务性工作等;

2、可以确定完成时间或频次,但无法确定完成难度的书,比如读一本看上去有点难度的书或完成一件作品;

3、无法确定完成时间,也无法确定完成难度的事,比如学习一门课程。

第一类是你生活持续下去的必要成本,不存在“开始”,它们的价值也不需要比较。

要比较的就是第二类和第三类,它们无法被比较的原因在于时间的不确定性,比如读一本马斯克的新传记和读《经济学原理》,就没有可比性,后者实际上是系统地学习一门课程,无论你以前有没有学习经济学,它都是不可预测的时间。

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两类事件“切割”成相似的时间段的事件,具体原则有两点:

1、把长时间切割成一个月以内的可执行时间 

2、把宏大的追求按一个月以内的时间段,切割成具体的目标

这里又涉及到做一件事的意义与目标的区别。

你要学习经济学,意义在提高自己的投资能力,这个意义并不包括明确的目标,就像是经济学大师,也会随身带上几本书或最新论文,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状态。

而目标就不同了,如果你在大学里学习过经济学,但因为很少用就忘了,现在投资中,你发现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非常有价值,那么,对你而言,真正明确的目标是:

通过快速复习一遍宏观经济学,为之后建立一个投资中需要用到的宏观分析框架作准备。

这个目标可以对应一个明确的时间,比如一个月。

时间管理领域有一个著名的“SMART目标体系”,即Specific具体、Measurable可测量、Achievable可实现、Realistic有现实意义、Timeline有期限。

当我们统一了时间维度和目标的可测量性后,就可以直接评估两件事的价值和难度了。

广告

Advertise with us

04 更值得做的事

小结一下前面的内容,一件事的价值在评估前应该被“切割”至包含以下三点:

1、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

2、你花一个月的时间想要达到的明确目标?

3、目标最终实现程度和中途放弃的概率?

如何去比较两个不同目标的价值呢?

非常遗憾,人生价值这件事一定是主观的,主观的东西只能感受,而无法测量,倾听内心的声音,理性地分析面对的困难;但结果必须是明确的,只能是“做X放弃Y”“先做A,再考虑B”,只是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冷静期。

当然,还是有两点个人经验:

第一,有两类事特别值得做

1、在一个自己一无所知的领域,发现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就可以跟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经验产生1+1=11的神奇作用;

2、在一个自己精通的领域,发现了一种全新方法、前沿知识或者超级技能,能够让自己的能力推向极限;

前者的特点是付出较少,成长较大,但需要你是一个擅长触类旁通、知识迁移的人;

后者是付出较多、进步空间也不大,但却能获得极大的收益,因为任何一个领域,顶尖程度的竞争对手都非常少,却集中了大部分资源。

如果你发现了上述两类特别值得做的事,直接PK胜出。

第二、要考虑任务的可分割性和可拓展性

所有的工作都要切割成一个月以内的目标明确的“可执行的任务单元”,但很多事件的可切割性不高,因为你在深入了解之前,不一定知道它最适合的任务单元是什么,所以那些你能明确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怎么做的事,可以优先考虑。

“可拓展性”是一个更重要的潜力空间标准,像“重读一遍宏观经济学,建立投资框架”这件事,通常比“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经济学著作”更有价值,因为它的扩展性更强。

有一种典型的“可拓展性”,就是先选择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宏大意义的事件,然后按照SMART原则去切割成下一个合理目标,一步步地引领自己去完成不可能的事业。

还有,如果当你做一件事时,可以自然的思考“如何开始下一件事”,这样的任务,可以获得更高的优先级。

05 止损

没有一个人能够保证自己的决定百分之百正确,对于那些不确定的事,能正确60%就不错了。所以不要因为一本书已经开始读了,你就要读完它;不要因为一件衣服,你已经花了钱,就一定要穿上。

经济学中有一个“沉没成本”的概念,是指那些事情做到一半,已经投入下去无法收回的付出,比如时间、金钱、人际关系等等,这些不应该成为你”是否继续下去“的决策依据。

简单说,“来都来了”的思维方式,是错上加错。

在一件事开始之后,除了把它做好,你还需要阶段性地评估,自己当初的判断是否正确,事情是否如你所料,再进行下去的意义有多大。

这就是“时间止损”。放弃没有什么可耻的,真正不应该的是随随便便开始一件事,又匆匆忙忙放弃,那样的人永远在放弃,最后为了不放弃,变成不敢选择,就是开头的那个问题——

“我一直想学经济学,但都不知道从何开始,值不值得花这个时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公奋”(ID:tongyipaocha),作者:思想钢印

广告 | Advertisement

在澳纽网做广告 | Advertise with us

 

 3,831 views